星期四, 2月 09, 2006

river of love in kaohsiung taiwan



(river of love in kaohsiung taiwan)
Lantern Festival is upcoming at this saturday.
And the rehersal began last night at kaohsiung 2 hours earlier before I took this picture .Although missed the major Lotus Lantern lighting ,the view is still magnificent with two giant sky light above the river.





Lantern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Shang Yuan Festival, takes place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moon. Last in a series of springtime celebrations, this "second New Year" is widely celebrated by families all around Taiwan. Posted by Picasa

星期日, 2月 05, 2006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第一次聽這首歌_是在成大的視聽圖書館內
第一次知道綠野仙蹤的故事是國小三年級
第一次完整看到十二集的綠野仙蹤的中譯本是三年後看到國語日報社出版的
現在手上收藏了兩本原文精裝版(插圖十分精美_很可惜另外十本我無力收集)
最近因為聽到電影中的這首爵士樂
(aselin debison的版本_是和what a wonderful world的混編民謠吟唱版)
也因為凱莉重發這首的現場的單曲
(雖然她唱得不怎麼樣_甚至比不上葉蒨文唱的英文版)
_但是讓我費心的透過網路收集了這首歌的各種版本
(目前有三十幾個歌手的版本吧_而且還有很多live的MV_居然還有舞曲)
(我超喜歡這種收集的_上次收集的是貓王的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很高興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這首歌業已成為爵士經典
(所以爵士樂的天王和天后都唱了這首歌_也有很多演奏曲)
我真的很感謝網路上所有分享的人
(沒有依家唱片公司會做這樣貼心的事吧)

這裡轉貼一個很詳盡的背景介紹
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永遠的桃樂絲  
文/聞天祥

『綠野仙蹤』的故事,想必你已耳熟能詳:小女孩桃樂絲跟著房子被龍捲風吹到了奧茲王國,她的房子正好壓死了壞心的巫婆,拯救了小人國脫離苦難,但是她必須再去尋找偉大的魔術師幫助她重返人間,於是她一面展開旅程,一面提防壞巫婆的姊姊報復。一路上她結識了想要有腦子的稻草人、想要有顆心的機械人、以及想要有勇氣的獅子為伴,當他們突破萬難、達成任務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都不缺少想要的東西。而桃樂絲一覺醒來,也發現自己已經回到思念的家鄉了。但是你相信一部叫做《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的電影,竟然會是美國觀眾最重要的共同記憶之一,甚至被國家圖書館列為經典保藏嗎? 1939年出品的《綠野仙蹤》雖然出現在歐洲戰火尚未捲進美國的時候,但是這部關於「尋找回家的路」的電影卻已經先行指出當時觀眾的憂慮與期望,並在其後不久的歲月裡實現。自美國加入戰局後,美國人民就染上了「桃樂絲情結」,無不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像桃樂絲一樣,幸運地找到回家的路,結束戰爭。甚至故事裡的好巫婆、壞巫婆,也在無意中成為針對當時發動或參與戰爭的領袖們的巧妙比喻。桃樂絲,則成為美國既無辜又勇敢的象徵了。除卻歷史、社會不談,擺在類型的角度來看,《綠野仙蹤》也是一部擲地有聲的傑作。三0年代中期因為擁有「佛雷與金姐」而能執歌舞片牛耳的雷電華公司,終於在這時候遇到米高梅公司的挑戰,米高梅後來成功地取代雷電華,並進而在四、五0年代締造出歌舞片的黃金時期。而趕在三0年代尾聲推出的米高梅電影《綠野仙蹤》就成為這兩家大公司改朝換代的先聲。對歌舞片發展功不可沒的製片家兼作詞家亞瑟佛雷(Arthur Freed)的整合觀念已經在《綠野仙蹤》發生影響:歌舞本身皆與戲劇性緊密結合,只要妨害敘事發展的歌舞一律剔除,對白轉為歌唱也處理得輕柔而不突兀,而且還隨著主角的情緒變化而行。這個觀念可以說是影響了後來所有歌舞片的拍攝與研究。如果你再從電影技術史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桃樂絲在堪薩斯老家的部份以黑白拍攝,奧茲王國的奇遇旅程則是色彩紛呈的彩色攝影。《綠野仙蹤》的出現,也標示著三0年代電影底片從黑白逐漸過渡到彩色的里程碑。而且它的彩色和現在的「真實彩色」還有一段距離,彷彿上了顏料般的景象,反而帶給具備童話幻覺特質的《綠野仙蹤》更強的「說服力」。你不覺得這部電影的意義因為天時、地利、人和,被擴充成無限倍嗎?然而《綠野仙蹤》對絕大多數的觀眾而言,最具紀念意義的恐怕還是飾演桃樂絲的茱蒂嘉蘭(Judy Garland,1922-1969)和那首永垂不朽的「彩虹曲」(Over the Rainbow)吧!
當年米高梅公司原本打算用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加上珍哈露(Jean Harlow)和福斯公司交換如日中天的童星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演出《綠野仙蹤》的桃樂絲。不料珍哈露突然過世,秀蘭鄧波兒這個號稱「福斯之神」的小女娃也「忙」得沒空出借,逃樂絲這個角色就這樣落到了已經亭亭玉立的茱蒂嘉蘭的身上,好萊塢明星史也從此改寫。
生於1922年的茱蒂嘉蘭,3歲開始就和姊姊載歌載舞地出現在舞臺上,1936年通過徵選進入米高梅。《綠野仙蹤》之前,她最著名的演出是在《1938百老匯旋律》(Broadway Melody of 1938)對著克拉克蓋博的照片唱出「親愛的蓋博先生」(Dear Mr. Gable),聲勢完全無法跟長年雄踞票房冠軍的秀蘭鄧波兒相比。而且飾演桃樂絲這個小女孩,對已經16歲的她來講似乎不是那麼有勝算的事情(秀蘭鄧波兒當時則只有10歲)。然而茱蒂嘉蘭卻創造了奇蹟,她美妙渾厚的歌聲融化了觀眾的偏見,她為桃樂絲創造的活潑、主動的性格,也使得角色的早熟有了非常得體的理由,而且惹人喜愛。秀蘭鄧波兒紅遍三0年代,卻沒有一部足以傳世的作品,茱蒂嘉蘭意外從她手中撿到《綠野仙蹤》,卻開啟了另一個明星的生涯。無庸置疑的,米高梅四0年代的當家花旦,非茱蒂嘉蘭莫屬。 「彩虹曲」是《綠野仙蹤》的桃樂絲找不到人傾聽她的煩惱時所唱的歌曲 over the rainbow。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way up high
There's a land that I heard of once in a lullaby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skies are blue
And the dreams that you dare to dream really do come true
Someday I'll wish upon a star
And wake up where the clouds are far behind me
Where troubles melt like lemon drops
Away above the chimney tops
That's where you'll find me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bluebirds fly
Birds fly over the rainbow
Why then oh why can't I
If happy little bluebirds fly beyond the rainbow
Why oh why can't I


歌詞的大意是:
在彩虹彼端的遙遠天邊
有塊搖籃曲中提到的樂土
在彩虹彼端的那片藍天
能實現你美麗的夢想
我願上雲端與星辰為伴
讓所有的憂愁化作輕煙隨風而去
在彩虹的彼端
有青鳥飛翔
鳥兒也能跨越彩虹
為何我不能
鳥兒既能跨越彩虹
願我也能飛到彩虹的另一端

根據作曲家哈洛亞倫(Harold Arlen)的說法,「彩虹曲」是《綠野仙蹤》最後完成的一首歌,當他作完片中其他歌曲後,一直苦思不出一支適合桃樂絲在堪薩斯老家唱的曲子,原本他想暫時忘掉這件事情,和老婆去兜風,沒想到卻在途中想出了主旋律,然後隔天就完成了它。作詞家哈堡(E.Y. Harburg)剛聽到旋律時,認為它太沈重了,不像個小女孩唱的調子,但是當整首歌彈得再輕柔一點時,他想到了一個住在堪薩斯、沒有太多花朵和顏色的地方的女孩,所能面對的美麗事物可能就只有彩虹了,於是他寫下了詞,原來他想把歌詞寫作"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ainbow",但是它跟旋律合不太起來,於是又改成了"Over the rainbow"。《綠野仙蹤》在試映的時候,米高梅的上層還認為「彩虹曲」這首歌太慢了,三度想剪掉它,幸好亞瑟佛雷堅持保留。而許多唱片界的人士也認為這首歌很難紅,因為開頭第一句"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Somewhere"太難唱,中段"Someday I’ll wish upon a star---"又太幼稚,彷彿小孩的音樂教本。但是「彩虹曲」依然突破了陳規與迷信,成為一首轟動當時又流傳不墜的電影歌曲。它的難唱,反而讓茱蒂嘉蘭如魚得水;中段突然進入簡單童稚的音符與歌詞,則適時表現出歌曲的夢想與天真。正如茱蒂嘉蘭所言:「為什麼有人聽到這首歌會掉下眼淚?因為它已經成為夢想和希望的象徵。」奧斯卡影帝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在《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1940)也忍不住唱起「彩虹曲」。同樣由他主演的《格倫米勒傳》(The Glenn Miller Story,1954)則用交響樂團演奏此曲。
許多女歌手更把這首歌視為不可侵犯的經典。1986年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在她的反核演唱會「一種聲音」(One Voice)演唱這首歌之前,還特別向已逝的茱蒂嘉蘭致意,聲稱不敢貿然演唱。瑪麗莎曼徹斯特(Melissa Manchester)的「讚辭」(Tribute)專輯,也以重唱「彩虹曲」向茱蒂嘉蘭致敬。台灣歌手黃小琥也重唱過這首歌,而且還是專輯的主打歌。茱蒂嘉蘭自個兒更是不知道在多少演唱會和節目中唱過千回、萬回,這是她永遠的安可曲。至於電影《綠野仙蹤》也已經成為美國電影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型。一向被視為怪胎的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就是鍾愛本片的極端代表,他不僅把《藍絲絨》(Blue Velvet,1986)的女主角取名為桃樂絲,甚至還在他的坎城得獎作品《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安排了好巫婆、壞巫婆,以及「尋找」和「回家」等諧仿自《綠野仙蹤》的母題。《綠野仙蹤》早就不僅止於一部童話式的歌舞片了,「彩虹曲」也不再只是一首電影歌曲。它最大的變型,應該是被許多同性戀者和團體引伸為一個尚未完成的夢想,一首描述他們心情的歌曲。事實上,《綠野仙蹤》片中那頭鬃毛上還綁著紅緞帶的獅子王,是帶有相當程度的男同性戀曖昧的。而茱蒂嘉蘭在美國更是許多男同志的偶像(有個笑話說如果一個男人既會烹飪又愛茱蒂嘉蘭,那他一定是個gay),原因是什麼?我也不敢確定。只因為這首歌嗎?還是茱蒂嘉蘭本身也被傳聞的女同性戀傾向?或者是她銀幕下淒涼的處境令人自況?《綠野仙蹤》和「彩虹曲」把茱蒂嘉蘭帶上超級巨星的寶座,但也成為她的符咒。在觀眾的印象裡,茱蒂嘉蘭就是桃樂絲,即使離開了《綠野仙蹤》,茱蒂嘉蘭飾演的角色也多半是活潑可愛的女孩,雖然她傑出的歌藝和演技仍能教她聲勢不墜,但茱蒂嘉蘭終究不是桃樂絲。關於茱蒂嘉蘭的傳記很多,無不提及母親的野心如何讓她沒有正常的童年,不只是登台演出,還包括注射吃藥好讓需要睡眠的小孩強作精神等等不人道的行為。而成名之後的茱蒂嘉蘭,則要面對超出體能所能負荷的拍片量和不斷的吃藥減肥,電影公司也以提神藥讓她一天能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工作,安眠藥則讓她能夠迅速入眠。「藥癮」後來成為奪去茱蒂嘉蘭生命的最大兇手,但好萊塢呢?嘉蘭的五任婚姻都不成功,是她人生的另一大挫敗。米高梅造就她成為閃亮巨星,卻也在1950年開除了她。1954年,茱蒂嘉蘭演出她最精湛的作品《星海浮沈錄》(A Star Is Born),片中描述的辛酸現實,或許更接近茱蒂的真實人生。五0年代後的茱蒂嘉蘭,演藝重心多半放在電視綜藝節目(影碟裡還找得到一些)和演唱會(CD也有),她仍會應觀眾要求不厭其煩地演唱「彩虹曲」。在許多觀眾心目中,她永遠是桃樂絲,而益發滄桑的歌喉,則唱出了「彩虹曲」的另一種況味------彷彿是對往昔美好純真的追懷------這時候的「彩虹曲」,才真要教聽者落淚了。
1969年、年僅47歲的茱蒂嘉蘭因服食安眠藥過量去世。
1963年、 她所主演的最後一部電影就叫做《我仍能歌唱》
(I Could Go On Singing)。
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1939年/黑白/彩色/100分鐘
導演
維多佛萊明(Victor Fleming)
編劇
Noel Langley

Florence Ryerson

Edgar Allen Woolf
配樂
Herbert Stothart

艾文柏林(Irving Berlin)
作曲
哈洛亞倫(Harold Arlen)
作詞
哈堡(E.Y. Harburg)
演員
茱蒂嘉蘭(Judy Garland)

法蘭克摩根(Frank Morgan)

雷鮑嘉(Ray Bolger)

傑克哈利(Jack Haley)

她的女兒_麗莎明尼麗(酒店) 則步上媽媽的後塵成為一個酒鬼(多次進出勒戒中心)